跳转到主要内容

黎巴嫩戏剧探讨流亡与留在黎巴嫩之间的挣扎

《塔布什·杰德·马拉克》目前正在贝鲁特上演,生动地展现了近五十年来引起每个黎巴嫩人共鸣的流亡斗争。

An image of “Tarboush Jedde Maallak”.
戏剧“Tarboush Jedde Maallak”中的图像。 — 塔布什杰德马阿拉克/Instagram

贝鲁特——周三,一部黎巴嫩戏剧在贝鲁特莫诺特剧院上演,生动地展现了近五十年来引起几代黎巴嫩人共鸣的流亡斗争。

《塔尔布什·杰德·马拉克》由黎巴嫩女演员兼编剧玛尔瓦·哈利勒 (Marwa Khalil) 编剧,里亚德·奇拉齐 (Riad Chirazi) 执导,是一部浪漫喜剧,探讨了离别和生存的主题,将幽默与怀旧交织在一起,反映了黎巴嫩人对移民的集体记忆,同时也颂扬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部 75 分钟的戏剧于 9 月 12 日首演,现已延长至 10 月 5 日,反映了其成功,因为它引起了每一位在危机和战争中面临留下还是离开的永无止境的冲突的黎巴嫩人的共鸣。

《塔尔布什·杰德·马拉克》讲述了哈拉(哈利勒饰)和易卜拉欣(朱奈德·泽内丁饰)的故事。他们是一对儿时好友,在20世纪80年代黎巴嫩内战期间的一个避难所里长大。他们的爱情最终发展成一段爱情故事,却因爆炸声、动荡不安和不安全感而破裂,哈拉和她的父母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巴黎。

接下来是哈拉从巴黎到加拿大的不断往返 前往迪拜,在短暂的稳定时期返回贝鲁特,随后却遭遇失望。剧中易卜拉欣被描绘成一个留下来的人,他从未失去对祖国的信心。

该剧以 1975 年至 2025 年为背景,讲述了哈拉和易卜拉欣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就像黎巴嫩动荡的历史一样——他们在内战期间的日常生活;1982 年以色列入侵;1989 年的塔伊夫协议标志着内战的结束 战争;1996 年以色列对真主党发动的为期 17 天的军事进攻;2000 年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2005 年叙利亚军队从黎巴嫩撤军;2006 年以色列-真主党战争;2019 年金融崩溃和随之而来的反政府抗议活动;最后是 2020 年贝鲁特港口爆炸和最近持续 13 个月、于 2024 年 11 月结束的以色列战争

观众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他们不断面临困境:是留在自己的国家,期盼更好的未来,还是离开祖国,去国外寻求安全和内心的平静——这是每个黎巴嫩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的内心冲突。

“Tarboush Jedde Maallak”(“我祖父的毡帽挂在桑树上”)指的是一句民间谚语“Tarboush Jedde Maallak Aal Toute”(“我祖父的毡帽挂在桑树上”),寓意着人的根与祖国紧密相连。剧名中省略了“桑树”一词,或许暗示着黎巴嫩的命运依然悬而未决,充满不确定性。

黎巴嫩的移民困境

黎巴嫩的历史以数次移民浪潮为标志。19世纪末,该国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数十万移民开始前往美洲寻找工作机会。后来,饥荒、迫害以及世界大战的破坏迫使更多黎巴嫩人前往国外寻求更好的生活。

另一次大规模逃离发生在黎巴嫩内战期间和之后,以及2019年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和安全动荡之后。许多人回国,但也有一些人定居国外——主要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包括法国和德国。

黎巴嫩被认为是世界上侨民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旅居海外的黎巴嫩人及其后裔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人口。

虽然没有关于移民的官方统计数据,但研究和估计显示,黎巴嫩侨民及其后裔的数量在 400 万至 1500 万之间,而居住在该国的黎巴嫩人有 580 万。

黎巴嫩出生或后裔人口最大的聚居地是巴西,巴西地理统计局估计,该国有 200 万黎巴嫩血统的人。

其他拥有大量黎巴嫩人的国家包括美国。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美国约有 50 万黎巴嫩裔人;法国约有 20 万至 30 万黎巴嫩裔人;根据 2021 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的数据,澳大利亚约有 25 万黎巴嫩裔人,其中约 8.7 万人出生在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则有大约 30 万黎巴嫩工人。

数以万计的黎巴嫩人也定居在非洲大陆,例如科特迪瓦、加纳和尼日利亚。

在2024年10月以色列与真主党战争爆发的几个月前,阿拉伯晴雨表在2月至4月期间采访了2400名黎巴嫩公民,了解他们的移民偏好。民意调查发现,3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离开该国——这一比例与2022年相同,但高于2018年的26%。

根据总部位于贝鲁特的信息国际区域研究和咨询公司 2022 年提供的统计数据,从 2020 年初到 2021 年 11 月中旬,黎巴嫩移民人数达到 77,777 人,而 2020 年为 17,721 人。

根据同一数据,2018 年至 2021 年间,有 195,433 名黎巴嫩人移居或离开黎巴嫩。

Related Topics